胆囊结石要不要切除胆囊呢

胆囊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易发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胆囊结石的患病率也逐年的增加,每一百个人中就有2-6个人患有胆囊结石。

目前胆囊结石治疗的标准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但很多人就会有疑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可不可以不切胆囊?切了胆囊会不会对身体有害?为什么非要切除胆囊?下面,我们就一一为你道来。

LC的简要历史和背景

年,德国外科医生ErichMühe使用Semm的仪器设备以及他自己设计的Galloscope完成了世界上首例LC。经过持续改进,到年4月,ErichMühe已经成功完成了94例LC。图1德国医生ErichMühe(-)在年德国外科学会会议上,这位医生满怀信心的站在讲台上就此内容进行发言:“Iperformedthefirst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inSeptember......”但非常遗憾的是,他的研究被忽视甚至被怀疑,当时未得到德国外科学会的认可。所幸,后来经过学界考证,ErichMühe最终被确认为世界上第一例LC手术的完成者。年,德国外科学会授予他年度大奖,86年的会议主席向其道歉,称赞其成就“毫无疑问是现代德国医学界最伟大的原创性贡献之一”。图2ErichMühe提交给德国外科学会会议论文摘要随着电子内窥镜与电视的结合,腹腔镜手术方式迎来了革命。年,法国医生PhilippeMouret首次运用电视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成功,这被誉为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图3法国医生PhilippeMouret(-)年,云医院荀祖武医生独立施行中国内地首例LC,黄志强、张圣道等实地考察后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文章认可了此术式。同年,全国多地相继开展了LC。从此,我国腹腔镜外科手术开始蓬勃发展,并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发展水平。随着操作技术和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LC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一种标准手术方式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独立完成LC是每位普外科医师成长生涯中的重要标志。图4LC示意图

LC的手术流程和步骤又是什么呢?

LC是治疗胆囊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LC的适应证包括:急性/慢性胆囊炎、症状性胆石症、胆囊息肉>1cm、胆囊腺肌症等需胆囊切除的疾病。LC的手术流程和步骤如下:1、手术体位:平卧、头高足低位,可根据术中需要调整体位。2、操作孔布局:①一般采用3孔法操作;②观察孔位于脐下;③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3、手术步骤①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注意是否存在胆管和肝动脉的解剖学变异,确定胆总管走行,避免损伤。②切除胆囊,将胆囊从胆囊床游离并切除。③以电钩、电凝棒等行胆囊床止血。④标本取出:标本装入一次性取物袋中取出。图5夹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并剪断

划重点!!!

为什么胆囊结石要切除胆囊?

胆结石是外科常见疾病,尤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致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后,胆结石发生率较以前有所提高。尽管医学研究已经发现众多胆结石的相关的发病因素,但目前仍无法完全预防胆结石的形成。胆结石有恶变的可能,许多胆结石患者由于耽搁或不愿手术而造成恶变成肿瘤。一些看上去很小的结石,有时称为泥沙样结石,一般直径在几毫米左右,它们很容易被胆囊排入胆总管,引起继发性胆管结石、胆道梗阻、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严重时可导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或急性重症胰腺炎,危及患者生命。

另外,一些直径在1厘米左右的结石,它们容易卡住胆囊的出口——胆囊颈管,形成长期炎症粘连。如果结石最终将出口卡死,会导致化脓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坏死、胆穿孔。

一些巨大的胆结石也存在危险,直径大于3厘米的结石发生恶变(癌变)的可能性更大。另外,磁化胆囊(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特殊形状的胆囊的一种指称)伴胆囊结石、胆囊充满结石、胆囊萎缩等,都有一定胆囊癌变的危险,不

可小觑。

什么样的胆结石需要做手术切除?

1、结石直径大于2cm(2公分)

2、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典型症状为胆绞痛,即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饱胀,腹痛常向右侧肩背部放射。结石在胆囊颈部卡住的时候出现右上腹持续性激烈疼痛。

3、发现胆囊结石大于10年。胆囊结石停留于胆囊内引起慢性炎症,反复炎症刺激发生胆囊癌变可能性增大。胆囊内结石停留大于10年发生胆囊癌的概率明显增大。

4、胆囊壁增厚大于0.5cm(0.5公分)。

5、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大于1cm(1公分),胆囊息肉多数为胆固醇性息肉,单发、宽基底、生长速度快需警惕胆囊癌变。

6、胆囊结石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如果病人情况能耐受手术且无明显腹腔污染,在开腹做其它手术的同时可以切除胆囊。

7、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即长期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钙化,胆囊变硬如瓷器一样,B超检查可证实瓷性胆囊。

8、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不超过8.3mmol/L可择期切除胆囊。

9、胆囊结石合并有心肺功能障碍,应争取内科治疗改善心肺功能后择期手术。

10、儿童胆囊结石。有症状的儿童胆囊结石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11、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因胆囊炎急性发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延误病情,应择期手术切除胆囊。

什么时候是LC的最佳时机?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时间与胆囊、胆囊三角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相关,故选择适当时机进行LC是治疗急性胆囊炎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胆囊壁及胆囊三角组织增厚、充血、水肿,局部组织粘连,甚至出现胆囊坏死、穿孔,那么LC操作难度将加大,进而导致中转开腹率也增高。图6胆囊三角示意图目前大多数研究支持急性胆囊炎“早期”行LC,但尚无公认的“早期”时间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症状发作后48h内或72h内手术可称为早期手术,理由是在患者发病48h内或72h内,胆囊壁虽出现水肿和充血,但胆囊壁与周围组织暂未形成致密粘连,胆囊三角解剖结构清晰,故此时是行腹腔镜手术的最佳时期。《急性胆道感染东京指南版(TG18)》建议一旦患者经评估认为能耐受手术治疗,推荐早期手术,尽可能在72h内甚至在1周内进行早期胆囊切除术。而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患者的局部病变程度相关外,还与术者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急性胆囊炎行LC的手术时机选择与指征要灵活掌握,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

可不可以行保胆取石手术?

经过近年实践证明,胆囊切除术是胆石症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尽管微创手术迅猛发展,清除病灶仍然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原则。保胆取石只取除结石遗留下胆囊病灶,有“断箭疗伤”之嫌,为现代胆石病治疗的非主流选择。

“保胆手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一种古老而且早已被淘汰的手术,胆囊结石形成和复发的病因复杂,非“保胆手术”能够解决,保胆手术”忽略了结石的成因,做了很多本不该做的手术,残留下的病变胆囊具有很大的危害:1)术后胆囊结石残留或复发;2)胆囊癌变。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多数临床研究报道,“保胆取石”术后的结石复发率高达20-40%,这么高的复发医院的医生所接受,一旦复发就意味着“保胆手术”的失败,患者需要承受额外的身体创伤,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还要经受心理折磨,以及不得不接受的再次手术。胆囊癌属于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一旦发生会大大缩短生命,已经有确切的证据提示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密切相关,而那些不加选择就做的所谓“保胆手术”,其实就是埋在身体里的一颗颗“定时炸弹”!这个危险其实很容易被忽视的。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有害吗?

胆囊是机体的功能器官,但不是必须有的器官,胆汁不是胆囊的分泌的,胆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肝脏分泌的胆汁进一步浓缩、储存,调节释放进入消化道的胆汁量。在进食后,尤其是高脂饮食后,使已经浓缩的胆汁进入十二指肠辅助脂肪消化。在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进食后由于缺乏足够浓度的胆汁造成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碍,会引起腹泻。但随着胆总管的代偿扩张,胆总管增粗并部分代替胆囊的功能,使基础分泌的胆汁不直接进入消化道,减轻对肠道的刺激,从而增加肠内容物的停留时间,腹泻会慢慢缓解。在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引起返流性胃炎和食管炎,可表现为胃部不消化或上腹部烧灼痛,持续时间较短。术后腹胀、腹泻、胆汁返流等并发症都是由于胆囊功能缺失引起的,且胆管功能尚未建立造成的,所以主要还是术后康复期给以调节。术后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受影响,主要在饮食上加以干预,最大程度减小并发症。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胆囊切除术出现并发症的其实多因为胆囊炎症较重,局部解剖结构不清楚导致的,因此一旦患有胆囊疾病,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是建议定期复查和饮食控制的,有症状的则更应该严格控制饮食,同时开始药物治疗,对于需要手术者则尽早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那些因为胆囊切除术有可能出现并发症而拒绝手术,甚至将其归为胆囊切除术存在弊端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看了以上这么多,你知道怎么治疗胆囊结石了吗?

了解更多:

对现阶段倡导保胆取石的几点质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eshia.com/dsyy/109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