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化内科一病区刘海霞
胆囊是存储和浓缩胆汁的器官,胆汁主要由肝脏产生并持续不断分泌,每天分泌的胆汁有-ml。生理情况下,非进食条件下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进入小肠而是进入胆囊储蓄并浓缩起来。进食时胆囊再将存储的胆汁通过胆囊管、胆总管分泌到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脂类不溶于水,需要靠胆汁帮助溶解消化)。
胆囊结石的病因?
胆囊结石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患胆囊结石的人居多。因此,胆囊结石的病因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大有关系。我们平时排除的尿液中有着这些结石的成分,一旦出现诱发病因,如熬夜、酗酒、抽烟、饮食不规律等,这些成分就会在肾脏当中长时间存留,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引发结石。
另外,饮水也是另一个可怕的胆囊结石的病因。有些地区的水质较硬,或者有些人饮水过少都可以导致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胆囊结石如何选择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当前赖以确诊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段,首选超声检查。
胆囊结石如何预防?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菠菜、青笋、南瓜、莲藕、番茄、胡萝卜等;避免过饱;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
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吃含油脂的食物。油脂是胆囊收缩和胆汁排泄的“启动剂”,进食油脂可以刺激胆囊排空。如果长期吃素食,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运动就会减弱,胆囊内的胆汁由于胆囊壁大量吸收水分而进一步浓缩,使胆汁的黏稠度增加,这样很容易形成结石。
2.规律饮食
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使得胆汁得以定时排出,不至于过渡浓缩,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胆囊内胆汁在晚饭后重新开始储存,若隔天不吃早餐,经过大约12小时的贮存、浓缩,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日复一日逐渐形成结石。而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淤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
3.避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时,暴饮暴食还会引发胆囊发炎、结石移位或嵌顿引起胆绞痛。
4.循序渐进的减肥
如需减肥,建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不吃不喝。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
5.坚持适度运动
相关研究证实,运动能使胆汁分泌增加1.5倍,同时可以加强胆囊的舒缩功能。经常参加散步、跑步、打球等运动,可降低胆石病的发病率。
6、按计划体检
每年做一次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胆囊结石或者会发现将要形成胆囊结石的状态:有无胆固醇结晶、胆汁淤积。如果出现了胆囊结石,及时根据情况观察或治疗。
于泳
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省消化分会HP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委员。主要擅长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硬化的诊治,消化道早癌筛查及内镜下治疗,熟练掌握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SD、EMR)、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POEM)。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教授(澳大利亚)合作,开展HP耐药检测与治疗方面的临床工作。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2篇,年参与编写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研究生教材《医学微生态学》。
科室介绍
消化内科是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医院重点专科,由消化内科门诊、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科一病区、消化内科二病区、消化内科三病区组成,是集内镜下检查、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化的临床综合科室。学科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郑鹏远教授,现有床位张,主任医师4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6名。医疗设备:拥有先进的奥林巴斯电子胃镜,pantax十二指肠镜,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萨式扩张器,韩国MiroCam型胶囊内镜,德国ERBE-S高频电工作站,13C幽门螺旋杆菌测试仪等医疗设备。消化内科一病区特色诊疗:1、开展消化系统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擅长幽门螺杆菌(HP)感染、肝硬化的诊治,消化道早癌筛查及内镜下诊断、治疗;2、ERCP团队开展各种胆管、胰腺良恶性疾病的微创治疗,如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内镜下胆管良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等;3、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教授合作,开展幽门螺杆菌(HP)耐药检测与治疗方面的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