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全球球鞋市场销售大涨19.5%之后,年直接断崖式掉到2.7%。且BOF预测,年和年稍好一点,停摆于3.5%左右。
在大缩特缩的经济背景下,自然影响着行业生态的各大“群落”,首当其冲的鞋类代工厂商们,跟着“吃土”。
宝成集团,被誉为“全球鞋业代工的皇冠上的明珠”,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代工集中营,为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Reebok(锐步)、NewBalance、Asics(亚瑟士)等50多家全球鞋类巨擘,提供设计制造及生产服务,成立五十多年来,旗下代工厂在世界各地落地开花,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东南亚多国、美国等地区都插上了小红旗,累计年产量超3亿双。在全球名牌运动鞋及休闲鞋市场中,宝成集团有约20%的市场占有率,换句话说,其中每5双就有1双出自宝成集团之手。
然而近几年,宝成集团的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数据图像,就像是一个持续俯冲的过山车,每一个季度都在重力的作用下,加速砸向地心。一路滑坡的年之后,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再跌出“新波谷”。业绩报告显示,宝成集团第一季度收入21.1亿美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23.9亿美元,同比下降12%;归属股东利润万美元,同比大跌42.6%。其中,公司核心的鞋类制造业务收入为11.6亿美元,同比下降16.8%;鞋类产品出货量达万双,同比下降24%。
报表里以上数据值,若是连点成线,就似一把笔直的剑,狠狠扎向宝成集团的心,但宝成集团绝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主动开启自救之路。
在人力成本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溯源排查病因,对症下药,首先他们决定挥刀向内,开启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裁员潮”。据可靠消息,宝成集团计划先拿越南宝元鞋厂开刀,裁员人,另外单方面跟名员工提前出示“不续约”通知单,剑锋之利,前所罕见。宝成集团的开工率也由原来的83%左右下降到61%,供货量骤然收紧。
无独有偶,阿迪达斯位于印尼的鞋类代工厂班那鲁工业公司(PanarubIndustry)计划也将裁员人,裁员规模超过该公司员工总数的10%。该工厂已经解雇了名员工。“公司要生存,就必须平衡收入和支出。”董事BudiartoTjandra向媒体如是说道,透露着满满的无奈和心酸。
其次,优化全球生产布局,也是宝成集团应对“市场气候”变化的一步棋,把70%的中国产能转移到以印度、越南为首的东南亚。据点的转移,是因为看到了更低的人工成本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
今年4月,据切实报道,宝成集团计划投资.2亿卢比(约合19.32亿元人民币)在印度当地建设工厂,哪怕会有生产效率、员工的技能和培训、物流成本、政策稳定性以及市场接近度等风险因素,也挡不住集团想要重塑产能布局的决心。
据展望,年印度人口将突破14亿人口大关,年将达到15.93亿,这背后巨大的人口红利是所有企业都想要捷足先“尝”的“唐僧肉”,毕竟21世纪以来,蛋糕不够分的存量市场,让好久没有饱餐一顿了的“巨头企业们”在内卷这条路上争得筋疲力竭,现在人口红利带来的增量市场,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垂涎的不只是一方,印度也敞开了面向外商投资的怀抱,近几年推出了《PLI计划》(生产链相关激励计划)《计划%各部门外商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等多个政策,根据国内不同区域,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和补贴方案,以最大诚心培育好外商投资的优渥土壤,用尽全身在招商线上走猫步,吸引外国公司的目光。
站在鞋企的角度看,无论是裁员还是转移产能,都是从利益考量,可以抽调成本投入,加码生产支出,实现规模经济,收益最大化。
如果说,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都面临如此困境,国内的中小鞋企找代工亦不能免俗。国内中小鞋企找代工的几大劣势一目了然:资金链紧张、生产效率低下、品质不稳定等,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代工之路的绊脚石。更糟糕的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雄厚的资本和硬核的技术,无法像大企业那样跟代工厂达成长期、深度的合作,因此他们在代工市场上的竞争力天然受限。
鞋佬我有一个鞋企老板朋友,他在找代工厂中所遇到过的深水险滩,每一步都举步维艰。他的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鞋类企业,自身是有生产车间储备的,但想要通过找代工厂,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然而,在寻找心仪的代工厂的过程中,现实却浇了他一盆冷水,代工厂要求的最小订单量超出了他的预期,而且代工厂提供的生产周期远比他想的要长,这完全超乎他的预想。最后好不容易找到另一个还算凑合的代工厂商,到头来却发现,这一趟折腾,数量勉强达标了,但质量还不如自己生产车间小批次生产的好。
目前中小鞋企找代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通过行业展会找代工,2.通过行业网络平台找代工,3.通过行业内的人脉牵线找代工。
然而,这些途径,短板一目了然:信息不对等、洽谈容易崩坏,质量不稳定、中间商转赚差价、合作难度大等。因此找到代工商,就像在芜杂荫翳的森林中寻找一条明亮的小径,往往迷雾重重。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新手助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