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院内制剂特色鲜明、历史悠久,院制剂室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青岛市最早设立的制剂室之一。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研带临床,以临床促科研,现拥有制剂注册品种39个,每一个药方都是我院名老中医、专家教授数十年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的经验总结和科研成果,再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的改良,前后经过几代医生,才有了这些组方合理、质量可控、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院内制剂。这是我院中医特色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借鉴清代名医徐灵胎“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思路,制剂品种应用范围涵盖了外二科、脑病科、风湿科、内科、外一科、妇科等多个科室,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广大患者和行业内专家较高的声誉。
今天说的消石利胆合剂是我院院内制剂的明星药品,医院知名院内制剂榜多次上榜,很多医院“求购”。消石利胆合剂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早在年,我院已故山东省著名老中医、卫生部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姚开炳教授就开始研究、试验消石利胆的中药方,并在逐渐改进、完善的过程中,最终演化为现在的消石利胆合剂。消石利胆合剂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利胆排石等功效,非常对症用于胆结石或胆囊炎,以及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实热积滞,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等症。
消石利胆合剂主要由大黄、茵陈、金钱草、柴胡、栀子、厚朴、白术、延胡索等组成,以茵陈蒿汤、实脾散化裁而成。
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深入血分,兼走气分,无坚不摧,无积不破,故有“将军”之谓;《本草经》谓其可“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留癖”。大黄可泻胃腑而利于胆气下行,以助胆之通降而使结石排出。胆为奇恒之腑,六腑以通为用,胆气以通降下行为顺。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效成分大黄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利胆作用,既能使胆囊收缩、Oddis括约肌开放,同时对乙酰胆碱所致的痉挛也有很强的解痉作用。
茵陈为茵陈蒿汤之君药,味苦而微寒,其气清香,入脾、胃、肝、胆经,专攻清热退黄,为黄疸之主药。《本草正义》曰:“茵陈,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胆、酒胆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清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茵陈最善清利湿热,退黄疸,桅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茵陈桅子二药合用,使湿热下泄,黄疸自退。
金钱草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胆之功,为治胆之要药,能清泄湿热而无伤阴之弊,既能促进胆汁分泌,又能减轻胆汁淤滞。药理研究证明,有良好的溶石排石利胆功效。金钱草、大黄并用,清利湿热,利胆排石泄阳明实热更佳,并防邪热入腑成实,以保腑之通顺;
鉴于苦寒之药较多,存在伤胃败脾之不良反应,消石利胆合剂中使用了实脾散加减,以求治阴水先实脾土之效。
厚朴,辛苦而温,性燥善散,为燥湿除满之要药,更有消积之功,对外邪犯胃、肝气犯胃致胃腑实邪积滞,脘腹胀满之疼痛,用其最妙。
白术苦甘温,有补气健脾之功效,其苦能燥湿,甘能补益中和,又入脾胃二经,其性能与脾运化、喜燥恶湿之性相和,故为补脾之要药。白术与茯苓相配,前者甘温,健脾燥湿,偏于守中;茯苓甘淡参湿,偏于下行;二药相伍,守中有通,白术健脾助运,茯苓利水从小便而去,相须为用,相得益彰。白术与枳实配用,前者健脾燥湿,助脾运化,后者下气化滞,消痞除满。二者相伍,一升清,一降浊,正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理。清升浊降,脾健积消,确有补不恋邪,消不伤正。
柴胡疏肝解郁,清解少阳之邪,黄芩协助柴胡和解少阳,柴胡引诸药入肝胆兼为使药。病之本源于肝,胆附于肝,胆汁化生赖于肝血生化,胆汁贮藏、排泄,受肝气的疏泄调节,乃“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为精”。治疗胆石的关键一点是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正本清源。
延胡索《本草纲目》云“活血、利气、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本草备要》称其“为活血利气第一药”。延胡索中含有延胡索乙素、丑素和甲素,其中前二者能使肌肉松驰,有解痉、中枢性镇吐等作用,对松驰Oddis括约肌、促进排石起一定作用。
综观消石利胆合剂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从始到终贯穿了“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先清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再泻病邪入里阳明化热成实之内火,后重用桅子等药,导所化内火自小便出,更用实脾散健脾燥湿、补益和中收尾。
近些年来,胆囊结石的患者有增多的趋势,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形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红素过多或胆囊无法正常排空,便可能形成胆结石。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治疗仍是胆结石临床治疗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等。但手术造成的副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肝胆管结石的残留和复发等令病人痛苦、医生棘手。体外冲击波碎石、化学药物消、溶、排石等虽有一定疗效,但距临床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其实很大一部分患者不必手术,对症的中医调理能够达到溶石排石的效果。
中医学中无“胆结石”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腹痛”、“胆胀”等范畴。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为,胆附于肝,其经脉络肝,与肝脏相表里,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涉及脾、胃、肾,外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饮食肥腻,湿邪内生,劳倦过度,久病耗伤,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于肝胆。胆汁为肝之余气,肝气疏泄不利,则胆汁瘀滞不通,或久熏胆腑,胆汁煎熬,发为结石。病机转化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虽是小小一石头,但是背后本质牵扯全身如此多的脏腑和其他因素。所以胆结石的治疗要标本兼治,不仅仅是去除结石“异物”本身,还需解决形成结石的“源头”和中间环节等诸多问题,而且关键是要恢复、重建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因而中医药在防治胆石病中的作用已引起愈来愈多的重视。
防重于治,未病先防治未病。胆结石的发生和某些饮食、运动习惯有关,也和一些药物服用有关。规律就餐、平衡饮食、维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以及谨慎服用药物可以降低胆结石的患病风险。以下措施能够降低胆结石的患病风险:
维持健康体重:保持健康体重可以降低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如果想减肥,务必要保持慢的节奏,过快的减重或当通过节食减轻体重并且随后再次增重时,胆结石风险增加,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规律用餐:均衡营养规律进食,避免不吃早饭。
规律运动:运动可能降低胆结石风险。运动和健康饮食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并且降低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有效方法。
慎重服用雌激素:一些医学证据表明绝经后服用激素(如雌激素),或者大剂量避孕药,可能增加女性患胆结石的风险。如果正在服用激素,需要与医生沟通以明确利弊、最佳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